大稻埕意即「曬稻穀的廣場」,昔日在這片富饒之地,商業貿易興盛,並帶動藝文人才與環境的蓬勃發展。現今在大稻埕,仍可見到傳統的承襲,也能在風格各異的洋樓和街屋中,發現轉型的老店家與新進駐的文創商店。新舊相容的氛圍,傳統與創新的結合,吸引許多遊客親臨探訪。因大稻程濃厚的人文藝術發展與街區歷史文化,我喜歡漫步在新舊交錯的街區,走讀探訪大稻埕,千遍也不厭倦,並體驗在地的多元風貌與文化歷史。
迪化207博物館:建於1962年
地址:臺北市迪化街一段207 號 電話:02-2557-3680
漫步在迪化街上,一個轉角,一棟有著圓弧立面的建築占據視線。現代主義的簡潔外觀,在大稻埕一片仿巴洛克式的建築群中,顯得特別與眾不同。過去這棟屋子是百年中藥舖「廣和堂藥舖」,在2009年被列為台北市歷史建築,主要原因之一,為館內有幾處技藝精湛的磨石子作品。見證了老屋過去的藥鋪歷史,也展現了昔日台灣的工藝美學。
1. 蜜蜂採蜜:位於大門入口處地板,是「廣和堂藥舖」曾經自產自銷蜂蜜的見證。
2.老山高麗蔘:位於一樓地板,一樓原為中藥行商貿空間,地面以名貴產品「老山高麗蔘」裝飾。
3.葡萄:位於二樓地板,二樓空間原為神明廳,是奉祀神明、祖先的地方。地面葡萄圖樣的磨石子裝飾,有「多子多福」的美好寓意,企盼家庭壯大美滿。
4.磨石子手扶梯。
磨石子需要經過銅條的嵌固、抹平泥石子漿、磨光、拋光等費時耗工的工藝流程。而迪化二0七博物館的磨石子圖案不僅銅條造型細膩流暢,且打磨光滑平整,完全表現了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。然而,磨石子作法繁複且耗時,隨著建築工法不斷創新,磨石子工藝逐漸凋零,瀕臨失傳。如今則以「迪化207博物館」再現光彩,更獲得「2017年老屋新生大獎」銀獎的殊榮。
↓蜜蜂採蜜
↓老山高麗蔘
↓葡萄:共有24顆葡萄,有「多子多福」的美好寓意。兩旁葉子則是寓意祖先庇佑子孫,企盼家庭壯大美滿。
三樓的大面積開窗,採光極好,視野通透,能俯瞰大稻埕街景。走上屋頂更是精彩,放眼所及,層層疊疊的紅瓦屋頂,勾勒出大稻埕的迷人風華,甚至還能遠眺淡水河岸,屋頂是一個非常好檢視大稻埕變遷的素材,街屋前面是碼頭,以前藥材抵達可直接運到店裡。
↓三樓的大面積開窗
↓走上屋頂可見到層層疊疊的紅瓦屋,還能遠眺淡水河岸
↓走上屋頂可見到層層疊疊的紅瓦屋,還能遠眺淡水河岸
目前207博物館一、二樓有台灣傳統建築之美特展,展示花磚、剪黏、泥塑、木雕、石雕、彩繪等...,三樓則是展示早期農業時期各式各樣的便當盒。
一股童年的溫暖
一份愛的傳遞
一段旅行的記憶
一種生活的享受
↓裝飾題材的小故事:立面裝飾的主題樣式相當多元,除了傳統東方吉祥圖案及西洋風格之外,也有匠師或屋主發揮創意融入台灣地方特色的元素,每種樣式都有獨特的意涵。
↓花磚牆:離島金門的建築裝飾更加多樣豐富,鄰近的廈門於清末開始出現進口瓷磚,金門因交通地利之便,也引進彩瓷面磚,大量使用在紅磚外牆。這些色彩豐富且圖案典雅的瓷磚,在台灣俗稱花磚、彩色磁磚及馬約利卡瓷磚。
↓交趾陶
↓木雕
黃玉階醫生豆醬店及導演的豆花店
地址:臺北市迪化街一段224巷24號
離二0七博物館不遠處,可到達天然足會堂主黃玉階醫生的豆醬店『源珍醬菜行』,隔壁則是何明瑞導演的豆花店。紅磚建築加上三窗四柱(紅磚圓柱)非常的有特色。黃玉階先生是大稻埕的大善人,1900至1917,身兼太平町+大龍洞町町長。對當時鼠疫防治立下很大功勞。何明瑞導演為了拍攝「拾起台灣的記憶~一代大醫黃玉階先生記錄片」,復刻了當時『源珍醬菜行』的老店面,影片完成,復刻的店面仍留下來供遊客參觀。何導演則在隔壁開了一家療癒的文創店『導演的豆花店』。
茶空間轉型再出發
臺灣早年曾靠著茶葉出口與世界接軌,其中,大稻埕即北臺灣最重要的商貿據點。從碼頭、茶廠逛到茶行,再找間茶館喝杯茶,感受大稻埕的百年茶香氛圍。
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及納豆劇場
地址:臺北市西寧北路79-1 號 電話:02-2556-8909
其前身則分別是進春茶行的辦公室與製茶工廠、位於當時廟前街與洋人居留處的交界,可通碼頭,商業往來便利,是重要茶廠之一。
↓很喜歡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門口的對聯:「一口談笑千古事,十指操弄百萬兵。」
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
座落在大稻埕碼頭淡水河畔的貨櫃市集,每到假日人潮滿滿,一間間的貨櫃屋賣著不同的餐食及飲品,很適合與三五好友一起在這裡喝杯啤酒/紅酒,邊欣賞眼前淡水河畔的夕陽。